第一键盘 - 电子琴在线论坛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3|回复: 3

《梁祝》的故事 3. 陈钢谈《梁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3 06: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开三无 于 2016-4-3 06:56 编辑

《梁祝》的故事 3. 陈钢谈《梁祝》

无标题12.jpg
        回想起当年我们共同创作《梁祝》的岁月,心中依然会涌起一股暖流。我们那时合作得非常融洽,非常默契。虽然我们是偶然间从两股跑道上跑到一个中心点的,但基于我们有一种共同的“共和国情结”和将中国交响音乐推向世界的强烈愿望,所以居然创造了可谓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

        何占豪是从“民族化”这个起点出发走向《梁祝》,而我则是从“国际化”这个视角来架构全局的。《梁祝》的主题音乐素材来自越剧唱腔,用何占豪的谦虚之言,是从尹桂芳和袁雪芬的唱腔中“偷”来的;而其最初的构想方式也是按戏剧情节渐次铺陈的叙事式思维。可是,交响音乐更需要的是恢宏气势与抒情写意的有机统一,和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的多层变化。从“工笔”到“写意”,不是思维的量变,而是质的飞跃。我们两人的合作,正好是成功地运用了交响音乐这种“世界语”,来讲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用奏鸣曲的发展原则与戏剧性的叙述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协奏曲,而其感情的中轴线则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与爱。前年,我出席了伦敦伊顿公学的一场《梁祝》演出。听众大凡为英国的绅士与淑女,他们既不知道梁山伯,也不认识祝英台,但听毕后全场起立,热烈鼓掌。欧洲凤凰台的记者告知我:“您可知道,楼上的老外都哭得稀里哗啦了……”所以,音乐,特别是交响音乐,它是一种超越语言文字、戏剧情节的写意之作,也是一种通过音乐本身而直击听众心灵的抽象艺术。就如一位诗人所言:“凡是语言止步的时候,音乐就开始了……”

       所以说,我们当年的合作绝不像有的媒体所言,是旋律加配器的“组装”。打个比喻,一个新生的婴儿,鼻子像爸,耳朵像妈,但他既不是爸,又不是妈,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活体。用美学上的“格什塔定律”来说,就是“1加1不等于2”。《梁祝》就是这样。我们的合作并不是“组装”与“凑合”,而是深层次的从乐曲的情韵、色彩到结构、语言的浑然一体的“融合”。由此一“合”,就使得《梁祝》突破了越调连缀,而演化成交响协奏,以既合交响乐之“格”又创民族之“新”的面貌,在同一个平台上与世界乐坛对话。有位学者曾作过这样一个精彩的比喻:“越剧原是绍兴的地方小戏,好比“乡镇企业”;进上海经袁雪芬的改革,算是入了上海户口,流传到全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从此就领取了一张“国际护照”,走向世界!”

        我在写作《梁祝》的乐队部份时,由于受到当时“民族化”思潮的影响,曾想在描写“同窗共读”时加入了“月琴、琵琶、三弦”三件弹拨乐器,以增强民族色彩。为此还专诚请了民乐系的同学来帮忙演奏。那时每星期排练一次。第一次合排时一点儿也听不见这些乐器,因为庞大的管弦乐队将它们全给淹没了。第二次合排时我要求他们尽量放声演奏,可听到的则全是噪音。怎么办呢?轻了听不见,重了又全是噪音。又是一星期过去了。再合乐时他们因开会请假,未来排练,听起来乐队反而干净了,而所需要的弹拨效果就改用弦乐拨奏代替了。此事令我感悟到,不是用了民族乐器就是“民族化”,“民族”当作为一种融入世界的音乐元素时,其主要是取民族之魂与民族之精粹。乐器与演奏法则是次要的。但是现在《梁祝》中还留存了一只非留不可、不可替代的民族乐器,就是“板鼓”。因为,此时只有板鼓才能打到人的心扉,才能打出中国戏曲中特有的戏剧性手法——紧打慢唱。所以我认为,交响乐的着眼点首先应该是它的国际化,同时要将我们特有的民族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建构成一个既是世界、又是民族和个人的艺术精品。 

        有人说我们是天才,太过奖了。但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我几次说过,在那个狂热年代,中国音乐学子纯情迸发,始有《梁祝》。它是纯情的青年创作了纯情的作品。而我们的老领导孟波书记敢于“顶风”,如果他当时考虑“乌纱帽”,而不顾艺术规律,那么选“大炼钢铁”和“女民兵”就最为保险,也最易出“政绩”,可他却敢于逆“主旋律”潮流而上……否则,今天就没有《梁祝》了。另外我还想补充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这是俞丽拿在接受《音乐人生》采访时披露的:当年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听完《梁祝》,嫌26分钟太长,让她跟作曲家说,改短点。可俞丽拿想,单乐章的《梁祝》是完整的艺术作品,改短就残缺了,为此她没说。后来,又有演出了,周总理再听,发觉并没改,但他尊重艺术家,说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不改就不改吧。我想说的是,俞丽拿当时如果传达了指示,我们能不改吗?所以,俞丽拿的“瞒旨”,是《梁祝》完整成活的另一大关键。

        我父亲当时是在白茅岭劳改农场的广播里听到《梁祝》的。一方面他为儿子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他又无限感慨与惆怅。而最是无情的是,当他提出要妈妈带一本我签名的总谱给他,并说他有些意见要告诉我时,我为了表示“站稳立场”、“划清界线”,竟然不敢在总谱上签上自己的——也是父亲所给予的名字。而不久后他就离开了人世,没有来得及告诉我他最后的意见……真是追悔莫及,这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梁祝》问世后,我还经历过另一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那就是我那青涩的初恋。我们因“梁祝”式的不门当户对而被拆散,以致我与恋人最后在北京北海公园白塔上播放的《楼台会》乐声中诀别,成了1600年前所传说的《梁祝》哀史的一个时光倒影,这是时代悲剧与社会悲剧。



无标题3221.jpg

      《梁祝》的国际首演是在苏联。这是1960年,正在苏联留学的指挥家曹鹏得到《梁祝》的消息,兴奋地让国内马上寄去《梁祝》总谱。但他看了乐谱后,有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中国板鼓,难倒了他。为寻觅它他找遍了全莫斯科,最终从格林卡博物馆借出一个陈列的板鼓。10月5日,他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周年的晚会上,指挥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奥伊斯特拉赫齐名的鲍·格里希登隆重献演。几天后,这台音乐会走进莫斯科音乐厅,作为指定的苏联国家珍藏版录音的演出,向全世界转播。巧的是,电台播出时,曹鹏太太惠玲正在兰州。有一天,她忽然在收音机中,听到了丈夫非常熟悉的声音。原来,在国际对外广播中,指挥曹鹏有段讲话。他正通过飞舞的彩蝶,传递他对亲人和故土的爱的致意……

       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可以说,她是世界范围里《梁祝》最有力的“推广者”。是她为《梁祝》起了个外国名字:《Butterfly Lovers》。她最爱蝴蝶,家里的墙与地毯上布满了蝴蝶,演出《梁祝》时还特制了“蝴蝶旗袍”。在《梁祝》诞生50周年之际,她还特地来信祝贺,将《梁祝》誉之为20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协奏曲,并说:“我深信《梁祝》作为一首真正的20世纪杰作,在未来的岁月里会更加受到全世界的欢迎。”顺便说一下,西崎崇子灌制的《梁祝》唱片已达几百万张。

        另外,杜梅与夏哈姆这两位国际级的小提琴大师都演奏过《梁祝》。2006年,杜梅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在北京隆重献演《梁祝》。身高2米的杜梅,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看着乐谱,一句句认真地演奏。曲毕,我上台对他祝贺道:“你是全世界最高的梁山伯!”同时,并对记者说:“他演奏《梁祝》的意义超过他演奏得如何的本身。”至于吉尔·夏哈姆的演奏,则真可谓之为一个精彩的国际范本。他将大幅度的戏剧变幻与细腻入微的东方色彩完美地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最像中国人的“洋英台”。

=======================================================================

陈钢一家的故事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512406&boardid=96

8a81e0bdf3e540a38372940d2006f249.jpg

     “梁祝”于1959年首演,陈钢是曲作者之一,而他的父亲陈歌辛当时正被/劳/改/,陈钢是家中的长子,承受着极大的痛苦。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没什么东西吃,瘦得皮包骨头,从肉体到精神/饱/受/折/磨,而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大儿子陈钢被冠以“右/派/孝/子/贤/孙”的骂名,二儿子陈铿是数学奇才,原来在复旦大学,竟被送到江西去喂猪。幼子陈东年龄尚小,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女儿陈小丽则终日一语不发,夫人金娇丽扛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担,过著/艰/辛/的生活。

老上海的歌仙-陈歌辛

123.jpg
        陈歌辛和夫人金娇丽

       陈钢的举世才华与他的父亲陈歌辛密不可分。陈歌辛在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人人皆知,是著名的音乐人,“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永远的微笑”、“恭喜恭喜”、“梦中人”等等优美的歌曲,都出自于陈歌辛之手,被誉为“歌仙”。在老上海时期,陈歌辛声名显赫,红歌星周璇所演唱的电影插曲,至少有三分之一由陈歌辛谱曲,姚莉、龚秋霞、李丽华、李香兰、陈娟娟、白光等著名影视歌星,也都演唱过陈歌辛的许多作品。而且他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邓丽君、蔡琴、梅艳芳、张惠妹、罗大佑等人,也都在演唱会上唱过陈歌辛的作品,每每唱起都深情款款。陈歌辛一生共写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还被翻唱成英文歌曲“Rose,Rose,Ilove you”,流行于世界各地。

       年轻的陈歌辛温文尔雅,英俊潇洒,尽管生活非常节俭,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但浑身仍然散发著书卷气质和非凡的才华。在上海任教期间,赢得了一位女学生的爱慕,她叫金娇丽,是个富家千金,又是学校的校花,然而才子佳人的相互爱慕却遭来了金娇丽家人的反对,但金娇丽不顾父母的阻拦,勇敢的冲破重重障碍,终于与才子老师喜结良缘,开始了共同相伴的音乐人生。此时的陈歌辛不仅对音乐热衷,而且也是个热血青年,心系祖国安危。1941年,曾/被/日/本/人/关/押,受/尽/迫/害/仍/不/屈/服/,终被/释/放/。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并未使他消沉,而是更丰富了他的内心,激发出更多的灵感用以创作。1942年的“蔷薇处处开”,1943年的“玫瑰玫瑰我爱你”,1944年的“凤凰于飞”和“不变的心”,1945的“夜上海”都堪称经典之作。这些看似风花雪月的背后却暗含隐喻,表达了陈歌辛希望抗日胜利,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歌辛一家来到/香/港/,继续着他的创作,这段时间他们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安逸,其乐融融。可是,之后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1950年,他应夏衍之邀,放弃了香港较优越的生活,满怀憧憬和希望重回已是“新中国”的上海,那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注定了他日后/悲/惨/的/命/运。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1961年,陈歌辛连饿带病死在了/劳/改/农/场/。可怜的他,仅仅回国十馀年的时间,一位老上海的“歌仙”就这样/悲/惨/的/长/逝/于他曾向往的“新中国”的土地上。1962年,金娇丽来到/白/茅/岭/,她带去了一只小小的木箱,捡回了陈歌辛/206/根/遗/骨。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她的只有丈夫留给她的那些歌曲以及儿子陈钢的“梁祝”,凝聚着陈氏父子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寻,终化为美丽的蝴蝶翩翩飞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2 15:56:23 使用第一键盘发送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伤感。                                                             楼主老先生有很多关于过去音乐人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4 16: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陈钢好大的音乐气场,他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新闻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重要通知】|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第一键盘 - 电子琴信息网 - 电子琴在线论坛 ( 粤ICP备14036084号 )

GMT+8, 2024-4-19 04:48 , Processed in 0.1088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