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注册 登录
第一键盘 - 电子琴在线论坛 返回首页

shkbach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ndzq.com/bbs/?24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浅谈基督宗教管风琴艺术的发展史

已有 2115 次阅读2012-5-10 15:38

提起教会音乐,一般人可能会想到两种教会音乐的重要代表,第一是合唱音乐,其次就是管风琴音乐了。管风琴在现代教会音乐中有着执牛耳的地位,但这样的地位却不是与生俱来的。翻开教会音乐史我们观察到,在教会弥撒礼仪形成的的初期就曾大量地使用自然的人声来敬拜天主,但很明显的并没有使用管风琴。到了公元四世纪,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确立圣乐调式。初次将管风琴引用到教会来,就有不少神学家提出反对的声音,公元367年老底嘉会议明文规定任何乐器均不可以在教会礼仪中使用,也禁止女声,只有单纯男声可以使用。也规定只有受过训练的修士可以吟唱诗歌。那么为什么管风琴至今却成为教会音乐的代表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们把管风琴的发展分为三的阶段:【一】管风琴的初期发展(16世纪之前)【二】宗教改革之后(16~18世纪)【三】近代(19世纪’浪漫时期~现代)
 

【一】管风琴的初期发展(16世纪之前): 

相传管风琴源自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牧神所吹的笛子,而这芦苇笛正是他所暗恋之人,也就是河神的女儿Syrinx所变成的。原来Syrinx想逃避牧神的追求,求父亲将自己变成芦苇,牧神在不知情之下割了芦苇编排成列吹奏,以慰思慕之情。就这样Syrinx这乐器被引申为管风琴的始祖;其特征是由一组不同音调的芦笛(管笛)组成,由吹气产生声音。然而历史上更能确定的是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埃及与罗马人所称呼的“Hydraulos”这个乐器,它由古希腊的亚历士山大城(Alexandria)工程师克特西比欧斯(Ktesibris)所发明的水压控制风箱的风琴(Wasserorgel),可称为最早的管风琴了。以后的管风琴都依循这一架的基本原理构成,只是音色和音质效果的变化略有不同。直至罗马时代,管风琴大多是流行在贵族的娱乐乐器,仕绅们平时就以管风琴为礼物互相馈赠,所以在乐器制作技巧上就有些停顿下来,不过在装饰上却是相当华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与西罗马,在西罗马的世界里管风琴随着战乱逐渐被人遗忘,但在东罗马管风琴依然流行于贵族之间。公元757年拜占庭时期的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Copronymus V)送一台金、银铸造的管风琴给欧洲法兰克丕平国王(Pepin)。值得注意的是这台管风琴从东罗马传至西方世界;从六到九世纪之间,管风琴逐渐传遍了罗马、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地。管风琴在最初被视为世俗音乐,许多人认为它不够庄严、神圣,因此它一直无法进入教会。经过许久的挣扎,于公元824年第一台置于教堂的管风琴终于出现在Achen大教堂,管风琴至此终于在教会中有一定的地位。

管风琴之所以能进驻教会与复调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中世纪的初期,音乐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娱乐,那为什么管风琴这个在当时被认为危险的世俗乐器会进入教会呢?那是因为教会音乐正酝酿着由单旋律音乐走到复调音乐,管风琴适逢其时参与了这个工作,开创音乐史上新的一章。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教宗额我略一世(Gregory the Great, 590-604)制订了额我略圣歌,影响之大使得中世纪晚期一直被命名为“额我略圣歌”的时期。经过时间的推移至公元九世纪,慢慢孕育出复调音乐。前文曾提到大约同时(公元824年)教会出现了第一台供弥撒礼仪使用的管风琴。可知当时教会音乐已领导整个音乐走向,并预备走入复调音乐的时代,需要使用管风琴给无伴奏的复调诗歌起音,甚至跟着弹奏各声部。虽然复调音乐在公元九世纪已孕育而成,却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才正式登场。也就是十三至十五世纪这个时期,因为音乐上的需要,管风琴制造呈现急速发展,渐渐形成了现代的面貌。十三世纪管风琴开始有了键盘,此时管风琴与其他乐器开始渐渐参与教会圣事礼仪中,同时管风琴也逐渐改良成为当时性能优良的乐器。十四世纪除了大型教堂所发展大型管风琴以外,同时另有操作容易、较精致的小型管风琴问世,不久之后管风琴制造家们开始把实际型的风琴与巨大型风琴的键盘靠近在一起,如此音量上既可以大声弹奏,也能弹奏出柔和的声音。在十五世纪以前,管风琴的音域(compass)从未超过三个八度音阶,且不易控制音管的各类质量,因此制造出来的音质与音色无法区别。直到十五世纪时,在德国和法兰德斯(Flanders)的管风琴制造者,开始改变音管的直径(音阶)和音调的长度,这样才在整个音域中产生了较平稳的音质与音色(timbre)。一直到十六世纪,建筑师与管风琴制造者才有密切的配合。因为教堂空间音响效果的需求,音管类别的数目开始增加,结果管风琴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型混合乐器。虽然管风琴的制作随着复调音乐、调性音乐一直发展,但不代表当时的天主教会就完全接受在弥撒礼仪中使用管风琴,因为这个时代管风琴被大量用于世俗音乐(歌剧)上,所以管风琴总有不够神圣的嫌疑。

 

【二】宗教改革之后(16~18世纪):

 

教会音乐带领欧洲从单旋律音乐发展为复调音乐,同时管风琴在制作上在这期间也一直在进步。宗教改革影响层面之广在欧洲历史中也是重要的一章,改革原因起于源神学上的认知不同,不同的神学也影响了教会的礼仪与音乐。十六、十七世纪基督新教的神学家很慎重地看待管风琴的运用,因此管风琴音乐与教会的礼仪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当时的天主教会中管风琴于教堂内已有新的发展,它借着伴奏的形式协同额我略圣歌的演唱,有时它会与歌唱部分交替出现。教堂内管风琴的演奏者在礼仪进行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即兴,用来配合弥撒礼仪中的一些程序步骤,因为在弥撒进行中有许多无歌曲空档的时段,管风琴师们就要继续不断地用即兴的方式继续弹奏,使音乐不致于中断。

反观十六世纪基督新教各宗派领袖们,普遍对宗教性的乐器不感兴趣,当时会众的唱诗也无管风琴伴奏。在使用管风琴这件事上,他们受到传统天主教会的影响还是很深。到了十七世纪路德会与圣公会的教会才逐渐采用管风琴,先是为唱经班伴奏,后来成为会众在唱圣歌与韵律诗篇时的伴奏。

十六世纪各国的管风琴制作学派开始发展,到了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时期正是管风琴制造的颠峰期,可说是管风琴的黄金时代,不过却是信徒歌唱的低潮期,巴赫(J.S.Bach)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使管风琴圣乐艺术在教会音乐的地位扶摇直上。他在1717年完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本书《管风琴小曲集》(Orgelbuchlein),这是按全年的教会礼仪年历(das Kirchenjahr)来编排所需用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乐集。虽然巴赫写该书的动机是为了教育他的学生,但是他将音乐与文辞之间做很好的联系,就如他在乐谱上所提的献词“献给天主以示虔敬”一样。在他的《管风琴小曲集》中,音乐与歌词文字有着密切联系,这样的作法对圣乐的贡献极大,他利用作曲技巧来重复使用一些动机乐句(Motive)以表达信仰的引申。至此巴赫将抽象的管风琴音乐,提升至与能用歌词表达信仰的合唱音乐地位等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创下管风琴在教会音乐里的高峰。巴赫不仅是杰出的管风琴家、教育家,而且还富有探索创新的精神。他对改善乐器的功能很感兴趣,曾改进过许多乐器。他不厌其烦地要求制造管风琴的人,要将管风琴键盘上的琴键造得小巧,以便于弹奏。巴洛克时代器乐曲的低音部常使用数字低音,它的作用除了作为旋律的低音外,还具有和弦性低音的功能。最常使用的乐器除了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外,还有操作容易的小型管风琴(例如:Positiv, Portative, Organetto,Regal)。自1600至1750年间,数字低音广泛的使用被大家接受后,复调音乐的结构渐渐地被瓦解,而转变为伴奏独唱曲的世界。因此,无论在歌剧、神剧、清唱剧的伴奏里,都可以听见管风琴的伴奏功能,管风琴因为有着优良的性能也参与了这个音乐潮流的转变。

就整体而言,十八世纪管风琴在教会里,主要有三种功能:1.让会众熟悉接着要唱的调性。2.让会众知道圣歌的主旋律。3.让会众「借着流畅的意念」体会音乐之美。。

 

 【三】近代(19世纪’浪漫时期~现代):

 

十九世纪的管风琴,不论在审美观、制造上或是创作的作品上都有着很大的改变。在管风琴制造和音乐走向上受到世俗音乐交响化的影响,不论材料、技术与格局上都讲求大编制,使风琴师有如一人交响乐团的态势。所以浪漫乐派的管风琴音栓,也朝着同时期交响乐团的编制方向来发展。交响化与浪漫风格使得多数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十九世纪的美学观念不利于教会音乐,这样的美学观促使教会接受「艺术的存在是为了艺术」的思想。因此,这时期的大作曲家缺乏写作教会音乐的兴趣,作曲家也不再花太多心血为教会音乐谱写。不过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音乐是激励人对人存在的最深关切和他对天堂的盼望,所以有人称他为管风琴所写的11首圣咏前奏曲为“自巴赫以来最好的作品”。这个走向使得十九世纪德国一群教会音乐家,激起教会音乐重整运动,目的在恢复帕勒斯替那式的音乐,该次行动称为西西利亚运动(Cecilianbewegung)。后来这个运动的目标更为扩大,除了再引入复调音乐于教堂,也推行十六世纪清唱式的复兴运动,并且推动歌唱额我略圣歌。额我略圣歌和帕勒斯替那(Palestrina)的复调音乐之所以引发十九世纪的革新运动,起因于十九世纪圣乐的气氛瓦解,作曲家大量应用管弦乐队、人声与交响协奏式的技巧于教会音乐,使圣乐的发展首次受到冲击,促使音乐家对圣乐的表现方式,成为“只适合于演奏会,而非为礼仪中使用的音乐”般的质疑。因此十九世纪的教会再次转向十六、十七世纪的教会歌曲。这时管风琴的地位回到伴随着会众唱圣歌,巴赫的「圣咏小曲集」(Choralbucher)再一次成为管风琴师弹奏方式的基准。

总观而言十九世纪的管风琴受交响化的影响,音乐与制作走向交响世俗化,作品多于音乐厅演出,但也因此引起西西利亚运动一些人想回归巴赫时期的光荣,这个风潮延续到二十世纪成为新古典运动。二十世纪的音乐是个多样化的时代,没有一个固定的风格能涵盖这个时代,不论是新古典主义(Neoklassicismus)、新巴洛克主义(Neobarock)、无调性音乐(die Atonalitat)、十二音列(die Zwolftonmusik)、电子音乐(elektronische Musik)等等都影响着教会音乐作曲家的作品。西方音乐历史在二十世纪的这一个部分,可发现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个别篇幅来讨论教会音乐了,很明显的教会音乐从文艺复兴开始,对整个音乐界的影响力也日渐薄弱。从中古时期居于领导地位,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已经淡出江湖了,不只无法影响整个音乐走向,甚至是跟着整个音乐潮流走。除此之外,教会音乐工作者应当注意到二十世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潮深深影响当代音乐,那就是民族风格。当时的天主教会也注意到这样的发展。二十世纪以后的弥撒曲,不再光用拉丁文,并且鼓励各民族发扬自己的民族风格。二十世纪初的管风琴作曲家代表中,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其音乐作品综合了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但他不接受十二音列和极端前卫性的音乐)的风格。由于他对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的音乐有完整研究,所以他将复音技巧(卡农、对位与赋格)融合到作品中。致使有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巴赫”。

 

 【四】结论:

巴赫时期造成管风琴高峰以后,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仍然是历久不衰,不论是管风琴的制造与乐曲上,巴赫仍然是管风琴音乐艺术的佼佼者。二十世纪末期的今天管风琴有着多样与丰富的变化,人们要欣赏管风琴音乐,教会已经不是唯一的场所。虽然二十世纪末管风琴音乐艺术已走入一个新的境界,但管风琴音乐和教会礼仪的关系依旧无法割舍,在光荣天主和圣化灵魂上显示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现在注册

【重要通知】|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第一键盘 - 电子琴信息网 - 电子琴在线论坛 ( 粤ICP备14036084号 )

GMT+8, 2024-4-28 09:10 , Processed in 0.0651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