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电子琴信息网学生园地

我家小女正学琴————陪练初体验(下)

 作者:pj_lsw  加入时间:2004/4/3 5:22:43  阅读:10852
对了,该让本文的小主人公闪亮登场了!
李梦婷,9岁,盘锦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别人说她的样子就是我的翻版:脑瓜儿大大的、脸儿白白的、身体壮壮的(千万别叫她小胖,否则,她又该撅嘴儿生气了),邻居的大姨们一见她就想掐掐她的脸蛋儿,老师一看她弹琴的小胖手就想笑,一个劲儿追问她吃了什么好东西把手养得这么厚实!自小喜欢绘画,画龄5年,在我家原来的旧房子墙壁上涂鸦就不计入了;喜欢唱歌,闲来没事就鼓捣卡拉OK唱童谣,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我都不知道她从哪儿学的,听着她跟着电视哼哼,使我感觉到“代沟”这个似乎遥远的词汇近在咫尺;舞蹈学了半年,别人翻跟头她在旁边观摩,自己觉得太伤自尊,索性不玩了;酷爱看书,睡觉前不看完一章绝不让关灯,不然的话睡不踏实,到了书店图书馆就趴在书堆里不愿意出来; 性格顽皮,胆子大,上个星期刚学会骑妈**大车子,就敢载着半吊子吉它手他儿子到大街上横冲直撞,晚上一瘸一拐、一头汗一身土地回到家里,她妈妈一拷问才知道,她把人家一个男中学生给撞翻了,自己也挂了彩……哈,这小胖闺女,我都弄不清楚她属于哪一类型的孩子。

好了,该言归正传了,下面我就谈谈我是怎样陪练的吧。

课堂上当好孩子的同学。每周送孩子学琴,我一马当先,路上我是孩子的监护人,课堂里我是孩子的同学。老师讲解的时候,我认真听,不明白随时请教,毕竟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要比孩子深刻。老师做手型示范,我也跟着一起做,并让老师检查对错。最好刨根问底,明白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方法目的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加深理解很重要。

家里当好孩子的第二老师。其实陪练的学问在家里体现得最充分,孩子学琴后,我就开始琢磨陪练之道,上网恶补音乐教育理论和经验,受益匪浅。但是不能一味照搬,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因家而变、因材施教。

一是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夫妻之间过日子很少能达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境界,平时为一些琐事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跟老婆约法三章,在孩子练琴期间,不谈七大姑八大姨、油盐酱醋的事,以免起纷争,影响孩子的情绪。

二是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我喜欢一些轻摇滚风格的曲子,女儿自然跟我一起观赏了很多BEYOND的现场版VCD,对BEYOND的歌耳熟能详,当看到吉他手走到前台,她会说:老爸,贯中要搜罗了(SOLO)!学琴后,我感到这样做简直就是自私!要让孩子多听各种风格的曲子,特别是世界名曲,在不弹琴的时候,我时常播放这些曲子;星期五,我家唯一的电视日,准时收看《同一首歌》,这样有意无意地灌输、熏陶,我想会有效果吧。

三是打造多彩的第二课堂。家里是练琴的主战场。老师发号施令,家长则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练琴无疑是枯燥的,而小孩则急盼着能早日弹出自己喜欢的曲子,缺乏定力和耐心,这是一对矛盾,不认真对待,可能导致半途而废。针对这个问题,我借鉴了原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训练理念,打算摸索出“快乐练琴”的手段。
首先,让孩子在玩中学,如电子琴的功能操作,在告诉孩子注意事项后,只要不是往琴上倒水,可以让孩子随便鼓捣,满足孩子的征服欲和好奇心,不能因为怕损坏琴而训斥孩子,使孩子畏首畏尾。多开发一些功能,让孩子感受电子琴的魅力,使其感觉到如果放弃电子琴,就象不让她玩心爱的洋娃娃一样痛心。
其次,调节学习的气氛。轻松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充分放松,弹起琴来得心应手。我以前经常听说周围的一些家长在孩子练琴过程中,实行“笤疙瘩”(北方扫炕扫床用的一种小扫把)政策,孩子不愿意练习就拍几下,重压之下,孩子内心的愤怒和厌倦积累到一定程度,奋起反抗,扬言要砸琴!下一步说不定要砸人呢!多动是儿童的特点,我观察我女儿注意力只能连续保持15分钟左右,所以每过15分钟,我让她休息两分钟,走一走,听听音乐,或摆弄琴上有趣的东西,然后再练。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板着面孔,让孩子紧张。我看老师有一支小教鞭,孩子手型不正确的时候点一点,觉得很有用。回家后,我也想找一支,半天才找到一个苍蝇拍。我拿着苍蝇拍坐在孩子旁边,故意吓唬她,小胖女儿嘴一咧:老爸,你搞错没有,恶心死我了!逗得全家哈哈大笑。老婆正在整理图画纸,我灵机一动,要了一张卷成细筒状权作教鞭,立即得到女儿的认可。孩子4指的手型很别扭,我给这个错误手型起了名字: “死鸡爪子”,每当她不注意错了,我就喊:怎么又出来“死鸡爪子”了!她会不好意思的笑着改过来。学小汤普森里《教堂管风琴》的钢琴曲,孩子弹了几遍之后,我让她选择了”教堂管风琴”的音色,她兴奋地弹了一遍又一遍……总之,绝不能让孩子绷紧神经和肌肉练琴。

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陪练,把琴外功夫做足做好亦不可忽视。

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请了本地的搞专业键盘的哥们来我家现场演奏,孩子听得入迷:咱家的琴能弹出这么好听的歌呀?我趁机煽风点火:闺女啊,你将来肯定比叔叔弹得好!这不,昨天又约大胖猪喝酒,大胖猪乐了:想叫我上你家弹琴吧?

“感觉”大概是艺术的生命吧。夫夫老师讲即兴伴奏,他说太阳圆圆的,弹不出那种宁静的感觉(大意)。搞专业键盘的哥们说,别看有的小孩们弹键子比我“溜”(快),但感觉绝对没法跟我比。这家伙做MIDI,编辑时总特意把精确的时值还有其他什么参数改成不精确的,他认为这样才有现场的感觉!感觉是什么?我认为可能是以乐曲为载体的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可能是一种天赋,一种灵感,也可能是长期浸淫于音乐的一种积累?我说不清楚。我看了一篇文章,音乐专家抨击了那种只重视技巧而不重视感觉的教学弊端,对我启发很大。孩子还小,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再者,启蒙教材也没有相关的要求。学习《火车》时,孩子根本没见过蒸汽机车,当然弹不出火车鸣笛、启动、加速、平稳运行的几个阶段的感觉,我就用嘴模仿火车的声音给她一个间接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她最后两个小节弹成渐弱,表明火车逐渐远去。学习《玛丽有只小羊羔》,我要求女儿找出小羊羔咩咩叫的小节,培养她阅读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时候,我经常告诉女儿使用的音色和曲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待女儿学到一定程度,我想我会更累,光是收集乐曲的创作背景就够我忙活的了!哈哈,漫漫音乐路,就得不辞辛苦地上下求索“感觉”啊!想想都怕,上面这些我教孩子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感觉呢?

就写到这里吧,在此,向论坛里无私、热心、真诚的斑竹板斧和网友们表示衷心的谢意,祝大家天天有个好心情!(4、3  5:21写毕)


>>点此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