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键盘 - 电子琴在线论坛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云晓 新书《孩子,别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8 11:3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ellyyanyi 于 2012-8-28 11:33 编辑

最近,女儿准备上小学,我很忙乱。当看到这个本书的名字时,仅仅是书的名字就让我镇定冷静了不少,真是谢谢孙老师了!



孙云晓,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流行”的教育专家,至今依然很火。他的微博粉丝目前已经有250多万人,自己笑称开微博就像养孩子一样,每天都得抽出时间去看看,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恰逢近期南国书香节在广州开幕,孙云晓带着新书《孩子,别慌》来了。当“恐慌”已成为社会一种互相传染的疾病时,孙云晓这一声提醒明显是说给家长听的。他认为,父母是防止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防线。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与孙云晓进行对话。在全民教育恐慌中,估计只有“童心不老”的他,对教育这么多问题还能娓娓道来……
  慌与不慌反映教育困境
  羊城晚报:您这次新出版的书名是《孩子,别慌》,为什么想到用“慌”这个字眼?
  孙云晓:我做了40年的儿童教育,我认为今天的孩子是历史上特别慌张的一代,学习压力特别大的一代。我用“慌”字是有根据的,青少年研究中心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次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大规模调查,对比发现,1999年,全国的中小学生近半数是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而现在睡眠不足的达到近八成,双休日睡眠不足也达到七成,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其实这也反映了父母慌。父母慌,孩子才慌。或者说父母慌,孩子更慌。我发现慌与不慌之间反映了我们教育的困境。
  羊城晚报:现在“慌”已成为一种社会病了。
  孙云晓:是的。全民教育恐慌,一想起教育就害怕,觉得教育特别难。有的父母其实很淡定,但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送孩子上各种班,拿了那么多证书,自己落后了,就开始慌了。这种传染已经到了一种违背常识的扭曲状态了。
  羊城晚报:您写过《夏令营中的较量》,您觉得那个时候与现在的大环境有明显变化吗?
  孙云晓:现在比20年前“慌”10倍不止。那个时候的父母期望没那么高,他们觉得能上个大学就很好了,上不了也是正常。现在不仅是上大学了,而且还要是上重点,上不了就不行。人们的生活好了之后,期望也高了,但是这种期望已超越常识,超越了极限。人是千差万别的,孩子不是泥,想捏成什么就是什么。有的孩子你逼死他,他也考不到前十名。现在有些父母失去理智了。
  羊城晚报:那您觉得怎样才能让这种“慌”不延伸到孩子身上呢?
  孙云晓:我觉得国家的教育得改革,但你不能等到改革成功的那一天,孩子是不能等待的,不可逆转的。所以现在父母要淡定一点,理解孩子一点,孩子的压力就会减轻一点,他反而有一个好的未来。如果你慌里慌张的,他本来压力就大了,你还给他加压,那孩子就有可能出问题。比如青岛一天有3个孩子自杀,这个有理由吗?很明显就是人为逼的。
  【语录】
  微笑着对焦虑不安的孩子轻轻说一句“孩子,别慌”,您就给孩子带来希望和力量。如果您总是说“孩子,别慌”,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如同英雄一样。当然,这是两代人的共同成长,也是两代人的幸福之路。
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羊城晚报:平时家长跟你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孙云晓:最多是谈学习,其次就是亲子矛盾。中国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代沟下移,因为压力下移了。
  羊城晚报:这一代的父母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并不知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孙云晓:如果是小学生,我认为“兴趣、习惯”这四个字最重要。个人认为有5个习惯最重要:有爱心、爱学习、有责任感、有自制力和尊重。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这是教育的根本。
  羊城晚报:很多父母都以工作忙为理由,对孩子的教育有缺失,您觉得可以怎么弥补?
  孙云晓: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这太需要了。不要以为陪在孩子身边就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比如,有的父亲出于责任陪着孩子写作业,但孩子写作业时,他却在一边玩手机,还“哈哈哈”地乐,如果这样,那父母的陪伴简直就是干扰。有的父母虽然很忙碌,但对子女很挂心,儿童都是研究大人的专家,你是不是真关心他,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有个例子让我很感动,新疆一个长途货车司机,一出车就一二十天,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他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出车,翻山越岭,很辛苦。他就是用这个经历来教育孩子,后来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博士,而且读博士期间还不要家里一分钱。因为父亲给了孩子一个奋斗的形象,用经历告诉孩子———这就是生活,关键的时候就要咬着牙,不要松劲,冲上去了就胜利在望,就有好光景。这位父亲只有小学文化,但他也能给孩子教育。所以父母应该这样想———我很忙碌,没关系,但我心里一定要有孩子,他的烦恼、他的愿望我都记在心里,尽可能地帮助他。亲子时间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语录】
  父母最容易对孩子说的话就是我爱你,我是为你好,却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尊重。真正的爱恰恰是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的。
  现今中小学教育很难满足男生的需要
  羊城晚报:您书中提到了男孩的成长危机,这个问题真的很严重吗?
  孙云晓:我有一个判断:让男孩6岁之前上学很有可能是一个灾难性的选择。因为一个5岁的男孩,他的大脑语言区的发育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半的女孩,他的读写能力,甚至是手指头运动的能力,都比同龄女孩发育晚得多,因此你让他上学越早,他越不适应,跟不上、听不懂、坐不住,他就很容易成为一个问题儿童。男孩发育晚不是缺点,是一个特点,但是你让他上学早,要求高,就把这个特点变成缺点了,而且是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
  羊城晚报:您提到了“因性施教”,您觉得有这种可能吗?难道要像以前一样有女校男校之分?
  孙云晓:“因性施教”不一定要分男校女校,而是在教育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研究发现,中国中小学生的男生女生在认知和学习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有三种:语言沟通、阅读和聊天。男生最擅长的有四种:运动、动手操作实验、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但是你会发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很难满足男生的需要,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对男生非常不利,比方说运动不够、使得男生在学校充满了失败感。如果教育评判标准上能加强运动,增加动手操作,这对男生就公平了。我说的“因性施教”主要是指这个。
  羊城晚报:那您觉得现在幼儿园男教师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吗?
  孙云晓:肯定是不利的。在美国和日本,幼儿园男教师达到7%-10%的比例。小孩子会发现,跟一个男老师玩游戏更来劲,因为男老师力度大,孩子也兴奋,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好一些。
  【语录】
  为什么要因性施教?因为男女有别,越小差别越大,特点不同需求不同。比如,女孩的语言能力与需求一般高于男孩,男孩的运动能力与需求一般高于女孩。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羊城晚报:在书中,您提到了培养“弹性儿童”,这个“弹性”要怎么理解?
  孙云晓:就是抗挫的能力。就像弹簧一样的,压力来的时候我也能承受得了。现在的孩子很需要一种抗压的能力,压力来了我可以扛得住,哪怕这个压力把我压得很低,我很难受,我很辛苦,但是我能慢慢恢复,这就是一种自我调节。
  羊城晚报:这个需要父母怎么做呢?
  孙云晓:打个比方,家长要鼓励孩子去运动。坚持运动的人就知道什么是抗挫折,什么是耐力。碰撞与规则,就不言而喻地培养了他的抗压能力。另外就是在生活中,孩子犯错误,父母要敢于说“不”,敢于惩戒。我甚至提出对于2-4岁的孩子父母要敢于说“不”,敢于惩戒。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候,还能明白不少的道理。如果小孩打人、骂人、抢东西等,家长还不敢说“不”,那小孩就可能不守规矩,变得无法无天了。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好的事情,这个很危险。
  羊城晚报:美国的“虎妈”说受过严格教育的孩子他的抗压能力比较强,您觉得呢?
  孙云晓: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儿童需要严格管理。严格管理对儿童是个保护,其实儿童知道什么是不允许的,反而获得了自由。
  羊城晚报:现在有的父母管教孩子的标准经常变。
  孙云晓:这就是父母教育的水平。父母不要轻易地承诺,但是说了就得做到,否则就没有权威性。
  【语录】
  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但是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孩子说“不”,并且坚持到底。
  独生子女适合且必须群养
  羊城晚报:很多家长会借鉴西方的教育方法,你认同么?
  孙云晓:西方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学习,但是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要认为西方的就是最好的。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了儿童观,把儿童当人,这个是很伟大的。中国过去对儿童不够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弥补。但是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内心,仁者爱人、浩然之气,这些也很好,所以要结合起来。
  羊城晚报:有些家长开始让孩子摆脱了体制内教育,带到私塾或者在家教育,您觉得怎样?
  孙云晓:在家学习不是主流,是一种多样化教育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但在家教育要求很高,父母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才能担任这样的角色。我觉得这种教育应该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管理,比如说我在家教育,我也得到教育局去注册、备案,纳入这个管理,属于哪个学校管理,一定不能脱离九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的管理范畴内应该允许这一存在。国家应该给予指导,甚至颁布一个法律。中国很需要一个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羊城晚报:你还有一个观点,独生子女靠一家一户难以教育好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该联合起来,以“群”治“独”。应该怎么联合起来呢?
  孙云晓:是的,靠一家一户教育不好独生子女,联合起来有很多种方式。三四家人,最好不超过五家,可以在双休日群养。这个双休日到我家来,下个双休日到你家去,这是一种假日互助合作模式,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语录】
  儿童是儿童最好的医生。再好的父母都无法替代同伴的作用,因为同伴对孩子具有独特的魅力。许多父母面对一个霸道的孩子束手无策,而孩子们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能把小霸王治服:我们都不和你玩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8-28 13:56:43 | 只看该作者
我1992年知道孙老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8-28 19:09:44 | 只看该作者
去看看这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8-28 19:59:11 | 只看该作者
独生子女适合且必须群养

这句话就是一对一学音乐的弊病。
    音乐是养成类,还是术科(学术学术,音乐是术科),跟学轮滑、游泳、机器人大赛不一样。既然是养成类的,就不应该一对一,除非家长和教师有极有力的高招来弥补。

    上音乐课,前五年,一对十都不够。最好是一对二十。五年后一对五可以。但却要找机会开一对一百的音乐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28 20:00:01 | 只看该作者
我要是版主,这帖早是精华了。可惜。现在这种帖子不可能成为精华。因为,商业时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0:1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ellyyanyi 于 2012-8-29 10:19 编辑

很多的父母慌,我觉得还是现在的资讯太发达、太泛滥,父母的眼光放得太广、太远,总是用别人的孩子、用机构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可是近在眼前的、每天大呼小叫的喊着宝贝儿自己的孩子,他的一点点成长和一点点进步却都被忽视了。

我也时不时的会在孩子的问题上发慌,"父母慌,孩子才慌。或者说父母慌,孩子更慌。 "  提醒的太及时了。

孙老师的文章里有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对父母们帮助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9-25 16:34:38 | 只看该作者
kellyyanyi 发表于 2012-8-29 10:17
很多的父母慌,我觉得还是现在的资讯太发达、太泛滥,父母的眼光放得太广、太远,总是用别人的孩子、用机构 ...

请问您家宝宝用的什么型号的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0-17 08:13:58 | 只看该作者
哥顶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1:40:50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你呀 发表于 2012-9-25 16:34
请问您家宝宝用的什么型号的琴啊

不好意思,这么久才回复。

我女儿用的是YMH的 kb281,这款琴比较适合零基础的小孩子用。

http://oldwww.cndzq.com/bbs/Show.asp?id=99404&BoardID=18&TB=1&page=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4 04:19:2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中!感兴趣的朋友都来说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新闻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重要通知】|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第一键盘 - 电子琴信息网 - 电子琴在线论坛 ( 粤ICP备14036084号 )

GMT+8, 2024-4-25 17:12 , Processed in 0.16514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