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键盘 - 电子琴在线论坛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95|回复: 45

[精~!][LuXin写的]音乐,是一种语言(第二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6 0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乐,是一种语言
(第二章)
音乐和语文的对应

LuXin~写于公元2010年11月,发表于www.cndzq.com/bbs
声明:LuXin纯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LuXin思维较另类,雷同的概率应该和中彩票差不多转载请注明
我们常听人说(人们常听我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一个好办法就是用它跟我们日常理解的语言——在此我用语文,做一个对应表,一目了然。
我做一个注记:音乐和语文,毕竟是两门学科,它们之间的对应,不可能是完全复制的或精确的对应。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建立音乐这种语言与自然的语言的联系,是为了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现列出音乐和语文的关系并加以解说。

音乐 —— 语文

听音乐 —— 听人说话
唱歌 —— 说话
弹琴 —— 写字
读谱 —— 读书
音符 —— 文字
听唱弹读 —— 听说读写


唱谱 —— 念书
脱谱唱 —— 背书
照谱弹 —— 抄书
背谱弹 —— 默写
五线谱 —— 汉字
简谱 —— 拼音

学不同乐器 —— 有几分像学不同语言
键盘与弦乐之差异 —— 有点像英语与德语
钢琴与风琴之差异 —— 有点像东北话与广东话
双排键与合成器 —— 有点像不同派别的闽南方言


坐姿 —— 写字坐姿
指法 —— 写字笔顺
指法 —— 打五笔指法
手形 —— 握笔姿势
力度 —— 钢笔与毛笔
触键 —— 运笔细致手感

考级曲 —— 语文课文
自选曲 —— 课外书报
精练乐曲 —— 精读课文
粗练乐曲 —— 泛读文章
分析作品 —— 分析课文
音乐审美 —— 文以载道

欣赏音乐 —— 读书报
听口水歌 —— 读娱乐新闻
听交响乐 —— 读文学名著
听流行乐 —— 读时代文章
听一遍 —— 读剧情介绍
听到能粗背 —— 读下整本书
听到能演奏 —— 读数遍整书

乐理 —— 语法
练基本功 —— 练写字
演奏家 —— 书法家
视奏 —— 播音
视奏 —— 打字

听唱 —— 听写
扒带 —— 复述
配和弦 —— 积累成语
即兴演奏 —— 即席演讲
互动演奏 —— 对话


作曲 —— 作文
编曲 —— 翻译
作曲家 —— 文学家
乐器 —— 书写工具
录音 —— 文字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0: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听音乐 —— 听人说话
唱歌 —— 说话
弹琴 —— 写字
读谱 —— 读书
音符 —— 文字
听唱弹读 —— 听说读写

音乐学习和语文一样,都是从听开始的。
一般而言,语文的学习比音乐早得多。出生之后首先有人每天狂轰烂炸教你说“妈妈”。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有计划地或大量地放音乐听,那么他的乐感会明显比从小不听音乐的强。

唱歌,好比说话,弹琴,好比写字。
说话第一,写字第二。唱歌第一,弹琴第二。历史上,文字的诞生远远晚于语言;器乐也晚于声乐。对于每个人来说,一般一岁开始会说话,四五岁开始会写字。而一般个体是一两岁开始会唱,所以应该是四五岁以后开始会演奏乐器。
上小学后,开始系统地学写字,但说话训练非但没有停下来,而是更多了,并且说和写是被放到同一系统内的、高度关联的、被同步考虑的。相比之下,旧式的乐器学习深度地压制歌唱,甚至只弹不唱。在音乐比语文更抽象的现实情况下,家长和器乐教师,企图仅靠小学音乐老师带着课上唱两嗓子——并且校内音乐课的“唱”还和校外器乐学习的“弹”是脱节的——来完成唱歌的训练。
如果我们能对比语文学习,会一瞬间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想想看如果只学写字不学说话,会是什么后果。哪天在大街上碰到同学的爸爸了,“啵儿”地掏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三个字“叔叔好!”然后举起来给人看。如果哪天不幸掉到水里了呢?

读谱和读书类似。小学生读书,一年级一上来全是每课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到三四年级后,面对长课文,语文老师一般都要求先预习,“已读五遍”。识字的过程是缓慢的。读谱也是。要经过海量的阅读,才能慢慢提高。
家长往往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学识谱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是LuXin计算过,学琴能考个音协十级良好花的时间相当于小学学六年多语文。有兴趣可参:https://www.cnd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9256&BoardID=1&TB=1
这样折算下来,学琴到三级通过水平只不过相当于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的识字水平。想想二年级小学生看报纸是什么速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识记和演奏音符,和学识字写字的进程是类似的,要从一开始就启动这个进程,但是一步登天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每次学新乐曲要看谱,但在学琴初期可以不认谱,早期可以认得很慢。学到一定程度才加快熟练度。学琴早期,把识谱当成最重要的事,对98%的学生,是得不偿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唱谱 —— 念书
脱谱唱 —— 背书
照谱弹 —— 抄书
背谱弹 —— 默写
五线谱 —— 汉字
简谱 —— 拼音

念书、背书、抄书、默写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学音乐要看着乐谱,如同学语文要看书。
五线谱是一种图形,是画出来的,汉字更是画出来的。所以识字和识谱的过程是一种识图的过程。而简谱(字母谱等)和拼音都是符号,它需要一套符号——图形对照方案才能使用。用1表示do,用2表示re看似简单的事情,花了人类千百年时间。符号不能完全代替图形,所以它是一种“有损压缩”。这是想深入学习音乐,特别是器乐,一定要会看五线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字母谱这种符号不如简谱方便,而且中国人本身也不是写字母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小学音乐课,讲五线谱是最好的,但如果实在难以开展的话,那宁可讲简谱。讲字母谱不划算,效果不及讲简谱。因为音有音名,音名就是字母。两套不同的字母混用,效果可想而知。

在学琴的早期,能演奏出作品对提升信心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永远只会照谱弹、背谱弹。仅仅“十级通过”、达不到“十级良好”的,那不过就是以一手很一般的字抄书罢了;勉强通过相当于歪歪斜斜地抄书;不通过;相当于抄了半天人家不认识你写的什么字。
在不会写字的时候,一笔一笔地抄、一个字一个字抄。会写字的时候,一句一句地抄。这时学抄书有意义。但如果说已经会大段抄了,还去不断地练习抄书,你抄了一千篇文章,我抄了一千五百篇文章,这已经失去学写字的意义。
只会背谱弹,离了谱什么都不会,那就是封建社会里的科举,就会写八股文
一个很危险的情形是,学习者在学琴初期建立起“学音乐只是学弹琴”。一旦音乐学习深入下去有了别的方面的能力要求,就迷茫,甚至在音乐学习之路的半途自杀。如果这成为普遍形式,那将是音乐教育的毁灭!
音乐语言在历史上发展得比普通语言晚,所以走一些老的弯路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但我希望这不会像科举制一样长达一千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0: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学不同乐器 —— 有几分像学不同语言
键盘与弦乐之差异 —— 有点像英语与德语
钢琴与风琴之差异 —— 有点像东北话与广东话
双排键与合成器 —— 有点像不同派别的闽南方言

学不同乐器和学不同语言的对应关系并不那样紧密,在此只用一个类比,加上“有点像”。学不同乐器,都是在音乐这一级学科的下一个层面,而不同国家的语言学习难度,则和音乐这一级是同一层的,要比不同乐器的学习难度明显大。而且这种比拟也并非说钢琴等于东北话,风琴等于广东话。仅做一个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乐器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越像两种不同的语种。乐器之间的关系越近,就越像是一个语种的不同方言。
学习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学习不同乐器也是如此。凡是说“学了一件乐器就学不了另一件乐器”这类言论,就像“想学英语吗?千万别先学德语!”一样虽能一时迷惑人,但却经不起推敲。会英语的人都能觉察到英语和德语很明显不同,按英语的读音读一个词,就同时失去按德语读音读同一个词的机会。但难道真的就意味着学了德语对英语有害吗?很显然这是由于一无所知或别有用心造成的。
不过,鉴于学不同语言需要转换思维,所以如果想学两种以上的语言,一般是在一种语言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再学另一种语言。比如德国是规定小学一年级起学英语,中学一年级起学法语。即使现在的中国家长喜欢从小就给孩子教英语,那在生活之中,依然是接触汉语的比例占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一定要大致同时开两种语言,那最好是相关度小的两种。好比说,要同时学两样外语,那么英语加日语,效果会比英语加德语要好得多。
音乐学习也一样,如果想学两种以上的乐器,特别是在学习者尚年轻,还没有历史观与文化感之前,不建议完全同时学习不同的乐器。最好是在一件乐器学习三四年以上再加另一种乐器,如果一定要在一件乐器还没有学习足够长就加另一种乐器,比如钢琴学习中,学校老师突然鼓吹学校民乐团加分(虽说对一大半学生来说这是空头支票),威慑学生参加,那最好也选择差异较大的乐器。如果本来学着钢琴,又要去弹扬琴,这样并不划算,因为太接近了没有太大的新意。差异大的乐器才会培养一个人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

有的家长用电钢来进行电子琴、钢琴的双修。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回答是,虽然占总人数的比例少,但是行,肯定行。然而,现实中有太多限制因素。钢琴和电子琴的键盘看上去很像,但思维模式差别很大,属于貌合神离状的。所以第一建议以一个方向为主,另一个方向为辅。老师只能找一个,无论他是支持九电一钢还是一电九钢,都可以。企图同时找一电子琴老师和一钢琴老师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在没找到学习定位的时候,电子琴学习和钢琴学习有些的方的确存在不小的矛盾。这只能靠同一名教师而不是两名方向不同的教师去协调。
而且如果想两方面都学得深一些,多功能电钢比较吃亏。即使是六七万的多功能电钢从功能上来说也有不及八千块编曲键盘的地方,仅仅是从奢华程度上可以让人感到这家很上档次(不过也要看房子档次)。所以不如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编曲键盘上手,后加专一电钢。(有兴趣可参:
https://www.cnd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811&BoardID=8&TB=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0: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坐姿 —— 写字坐姿
指法 —— 写字笔顺
指法 —— 打五笔指法
手形 —— 握笔姿势
力度 —— 钢笔与毛笔
触键 —— 运笔细致手感

指法是国人在音乐学习领域理解最错误、危害最严重的五个概念之一!!有至少上百万中国琴童或外行好事者自己没闹清楚什么叫指法,把指法同触键方式混为一谈,并且放大、传递这种混乱的概念,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是对于善思辨的人,只需要稍微动动脑筋,类比一下写字或打字,就可以明白指法到底说的是什么。造成人们对指法理解错误的原因参此帖:
https://www.cnd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532&BoardID=1&TB=1
写汉字有一套笔顺,先一后丨,先丿后丶,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由外而内以封口结束。这和是哪个人、用哪只手、有用什么姿势拿笔、拿铅笔还是刷子还是墩布、在纸上写还是在黑板上写还是在沙滩上写,毛儿关系没有。打字,比如五笔,也有指法概念,五个区,每个区每个键都用哪个手指头打,有一套基本规则,按这个规则才能打得顺。

想清楚写字和打字,再联系到弹琴的指法,就一刹那开窍了。由顺、穿、跨、扩、缩、换等几种基本规则支撑,加上经常设计尝试、对不同乐谱实战演习,才能提升指法技巧。有的新手花费大量精力寻找“先集中练指法、再演奏作品”的良方,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好比写字,不可能脱离开具体的汉字空练笔顺。
不合规则的指法如同倒叉笔。笔顺是经先人上千年摸索出的规则,已经是最优化的。倒叉笔写字必然慢。别马腿般的指法自然也不能流畅地演奏基本功和乐曲。当然,指法也是有弹性的,答案并不唯一。写字时,不同的字体的笔顺也可能不同。

握笔姿势是重要的。不正确的握笔,写字不快,甚至还对视力有很不好的影响。手形对弹琴也有不小影响。手腕塌了好比拿笔太靠前。折指是一大问题。有趣的是,握笔也有折指一说,指的是食指第一关节在写字时是否塌陷。如果能在写字的时候不折指,对弹琴也是有帮助的。
但在普及学习中,也要防止夸大手形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很多钢琴大师是鸡爪手。如果在学琴中没有比手形更重要的问题,那首先当然是抓撬手形。但99%的时候都有比手形更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起一个手形极为优雅的小学生,和声感很弱,或各方面都好,学了两年突然永远停止学琴,我宁愿要十个乐感不错、学了十年的鸡爪子手学生。

钢琴好比钢笔字,电子琴好比毛笔字。这个对照的出处大概在此:
https://www.cnd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040&BoardID=52&TB=1。是的,用钢琴也可以写出很柔和的字,用毛笔可以写出很遒劲的字,关键看用笔的人的水平
对于弹了电子琴就弹不动钢琴的说法,我引用一个目前比较潮流的回应:正常人随着年龄增大,手指会越来越有力。而且如果一个学生适当地做家务、班务劳动(如擦地、提水桶、刷碗)和练指的体育运动(如十指俯卧撑、单双杠),那么他到了十三五岁,不可能手没力演奏钢琴。并且正常人有一个最基本的能力,那就是适应。有人会适应得好一些,有人会适应得一般,但无论如何,总是能弹得动钢琴。如果谁坚持说他不具备这种一般人都有的起码的生理机能,那么我表示深深的遗憾。
最后关于触感,应当说,电子琴十级比钢琴五级对整体的触感和技法要求高,但电子琴十级肯定明显不及钢琴十级对触感和技法的要求细致。触键技巧是钢琴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电子琴的核心。因此如果为音乐是为了追求细腻的触感和音符处理技巧,那么钢琴比电子琴细,小提琴比钢琴细,电子琴真不是这方面最擅长的。这点我们电子琴教师也会坦然面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0: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考级曲 —— 语文课文
自选曲 —— 课外书报
精练乐曲 —— 精读课文
粗练乐曲 —— 泛读文章
分析作品 —— 分析课文
音乐审美 —— 文以载道

考级曲的意义远不仅在于考级拿证。它是一套曲库,是一个大纲
语文学习,全国或一个地区是要有统一大纲的。否则,比如,每个省都实行二十套不同的教材,全国有六百套不同的方案,所选课文全不一样,想一想如何广泛交流?仿佛回到春秋战国时代。文以载道,选题不是儿戏。每天,全国新写出来的文章够一个人看十年的。如果不加以一定的规范,拿本娱乐早报或笑话大全来开展系统的语文学习,行不行?不行!
学习课文,就要学经典的。假如学了一百个笑话,遇到一个生字查了一下字典,有提高没有?有!但是各青春宝贵,我们恐怕烧不起这个时间。经典作品效率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学习也一样,本来每天全国写的歌乐之和就够一个人听上一年的了(写歌乐的人比写文章的人小众一些,所以或许不用听十年)。但是为什么不抓一些打榜歌曲或美国的死亡摇滚、酸爵士来系统地学?因为实在没有效率和思想性可言!审美至关重要。音乐绝不仅仅等同于“带节奏循环出来有特定音的叠加”。也就是我们说的“乐以载道”。高尚的音乐必然要带有思想。现在在网络上寻找大家不熟悉的谱子的留言越来越多,往往被冷落。这是因为你如果和别人学得不一样,别人自然不知道你索求的作品,总不能重新花一份功夫来学吧。这就是使用经典作品的好处。
一寸光阴一寸鑫!在学习阶段,尽量找价值量大、受众面广、影响深远的作品来学习,才能快速提高。这也是考级曲意义所在。它经过认真编配与审定,有助于规范全国的器乐学习。不满足它的学习者,完全可以混用考级曲库和自选一些喜欢听的作品。完全自由选择的学习是不存在的,自由到了极端就是放任、散漫,它将无助于长久地进步。特别是乐器学习,说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大型作品必须要有统一意志。所有学生完全只有个人部分而无公共部分,将导致乐器学习、特别是电子琴学习的高级形态——真正的集体课失去可能性,个人也因为他所追求的东西没人响应而黯然神伤

精练往往和考级曲是高度关联的。因为演奏音乐比抄课文要复杂,所以如果不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考级,很难长久地攻一首作品。试思考一下:很多学生总是在考下一个级别后停止了器乐学习,而不是停在考级前夕。考级、比赛、演出都有助于精练。而如果不是因为考试,读课文也不会那样精的。
虽然在学语文和学乐器的早期几乎全是精读,但泛读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精读。在这方面,欧美学生学习母语的泛读量比中国学生大得多。中国学生学十二年泛读不到一百万字,而欧美学生要泛读两千多万字。可见在这方面,中国的语文学习是落后了,这和中国学生更擅长应试,却不能把书读活的情况是有联系的。
音乐学习也要讲究泛读。中国青少年本来听的经典音乐就少,更要加强乐谱和音乐文化知识的阅读。泛读虽不能立竿见影,不能用来给人表演,但对于学习者的提升,是重要且必要的。所以学习者必须要学会舍弃把每首乐曲都精练的想法,有舍才有得,一首也不舍,就不能达到广博的境界。

分析作品就像分析课文一样。业余学习者虽不用像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那样写论文,但是照谱弹完了就完,是绝对不可取的,特别是已经结束了“学琴早期”阶段的人。比如学习一首管弦乐古典作品,电子琴谱只是一个缩编配,保留了最主干的东西。这时教师应该找总谱给学生来研读,哪怕十六个小节,试着合奏或制作录音,和声、转调的特点、主复调织体的把握、旋律和节奏的运用、曲式与配器的亮点,都应当涉及。
还应该介绍作者的生平和逸闻,以及他们的其它代表作——对于普及音乐学习者而言,把音乐家从冰冷冷的名字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使学生为音乐家一生的苦难而叹息,为他们的成功而激动不已、欢欣鼓舞,就是教师的最大成功——神侃无罪,八卦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欣赏音乐 —— 读书报
听口水歌 —— 读娱乐新闻
听交响乐 —— 读文学名著
听流行乐 —— 读时代文章
听一遍 —— 读剧情介绍
听到能粗背 —— 读下整本书
听到能演奏 —— 读数遍整书

学音乐不指是为了弹琴,如同学语文不只是了为抄书。音乐的全过程表现为三个环节:创作-->演奏-->欣赏。没有创作的话,弹什么?没有听众的话,弹给谁?所以三个环节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音乐应该是欣赏-->演奏-->创作。旧式的乐器学习,把一前一后都给抹杀了,有不少半杯水的学习者,却反过来鄙视前后两个环节,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会弹奏而不会欣赏,如果读书却不会评价文章的好坏,低效地、撞大运般地接受信息。我们没有义务如此浪费生命。为了自己站在足够高的起点上,要读书,就要读好书!同理,要听音乐,就听优秀音乐!
一般学琴的人总把音乐分为古曲和流行。然而在这里,我们实在有必要把音乐分为古典、流行和口水歌三类!古典之典,含有经典之意。而流行,也是分层次的。有一个极端是在词句、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技法上和思想性、时代性上不断地探索,它们的含鑫量是高的。还有另一个极端是如同机器生成一般,下载一个节奏、无限循环的和弦套路、东拼西凑合的旋律、没有任何美感的文字。这就是口水歌。
流行音乐中的优秀部分和口水歌不是一刀切的,比如,从歌、曲两个角度看,有的两方面都得98分,有的两方面都得10分。有的一方面得70分,另一方面得40分,有的一边得30分,另一边得80分。但总能大致划分开来。流行音乐的平均寿命是相对短暂的,占主体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流失很快被遗忘,只有一小部分流传下来,流传得越广、越久,就越是流行音乐中的极品,反之就越是口水歌。
“古音乐”中,“非‘典’”的部分已经被淘掉了,只剩下“典”了。所以现存古典音乐中,没有口水歌。

听经典音乐,好比读大部头著作,比如“古文观止”。为什么要提倡听名家名作,特别是交响乐?因为它创作周期长,技法出众、篇幅巨大,思想性深刻,是巨人们思想的结晶。从技法上来说,好比《古文观止》一样难。把《古文观止》里每篇文章都能理解性地背上一半,还愁学不好现代文吗?想学不好都难。从思想上来说,好比《红楼梦》。阅历和学识不深的人很难真正读懂它,因此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或只是猎奇地阅读几下。越是有学问和思想的人,越会感到这部书的强大之处
好的流行音乐,因为对作曲的技巧和内涵进行着开拓与创新,就好比有时代特色的文章。而口水歌,好比一些普通人写的博客或转帖、笑话,消遣娱乐绝对没问题,但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消遣娱乐。普通小文儿可以看,只要不是特烂的,没有违法,没有违背道德,但如果过度重视,将挤占阅读优秀作品的时间,从而降低人生高度。口水歌也一样,除了歌词腐败的之外,都可以听,没有违法,没有违背公序良俗,但不可剑走偏锋,把宝贵的时间全投上去,去记忆每个小节的每个效果,去查阅歌者的全部资料,去对着歌者电视里的声音和动作一遍遍地模仿。如同LuXin对学生讲的“不要去盲目崇拜那些和声写的还不如你的小曲儿的演唱者——而且还通常不是他们自己写作的曲子,他们主要只负责别人帮他们包装之后拿着有美化音效作用的麦克风唱。。”

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也有差异。一首陌生的交响乐听上一遍,其效果不等于一本陌生的小说读上一遍,而只等于读一下小说的简介。听音乐,若是想听到和读下一本小说一样的层次,应该是听到能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般再现一遍。而如果能把这部作品大致在琴上演奏出来,则相当于读了好几遍同一本小说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这方面的讨论已在此叙述过,不再重复:
https://www.cnd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290&BoardID=8&TB=1
此帖带声儿,把视频关掉,看前两楼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乐理 —— 语法
练基本功 —— 练写字
演奏家 —— 书法家
视奏 —— 播音
视奏 —— 打字

学语文,要研究字、词、句、段的规律。比如字的左右或上下结构、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词是实词还是虚词、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色彩和轻重程度如何;句子的主谓宾,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是现在时态还是过去时态;文章的体裁,是记叙还是说明还是议论、它的几要素等等。
学音乐的乐理就好比语文中学这些内容。一方面,这是一定要学的、要循序渐进的、不能拖到走投无路了再讲。不讲乐理,早期学习效率太低,到了该开窍的阶段还是一头雾水,知识结构体系出问题就不好整。另一方面,教学起来是要讲究方法的、教师要考虑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用生动地方式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师生套搬硬套给音乐学院本科生讲的乐理用来六龄童身上,这是教条主义。再一方面,乐理学习完全不是孤立地学的,一定要结合实际、结合乐曲,脱离开字句的抽象语法不存在。同样,孤立于音符之外的乐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人觉得乐理难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因为方法不对头,没按客观规律学而已。

练手指基本功就是在练写字。这个事情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要看每名学习者的家长或者他本人想要的是什么。总的来说,中国的教师和家长过于重技轻艺,重应试而轻素质,所以应当适当削减基本功的比例。学琴两年,基本功比全国平均练四年的还好,但是罢工以后再也不弹了,这是得不偿失的。参此帖:
https://www.cnd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692&BoardID=18&TB=1
作为普及教师,没多少必要考虑“要是这是专业的苗子怎么办”。没那么多苗子,即使有,中国同类人才也过剩。给学生弄进音乐专业,出来不好就业,作为教师并不光彩。参https://www.cnd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9989&BoardID=8&TB=1
但同时也应反对为混证书而不讲原则地“赶进度”。即使混下证书,也什么都不是。

考级时分的档“通过”、“良好”、“优秀”是用来衡量背谱演奏质量的。各级各类大型比赛,也是在比谁的演奏更为细腻、更有表情、对乐器控制更好。演奏质量高,能打动人心的人,就被称作演奏家。就好比字写得漂亮、对笔的控制好。能写出非常好看的、受人们欢迎的字的人,就是书法家。如果两个人其它方面都差不多,甲写字比乙好一些,那么甲一般比乙要吃香。同理,如果甲弹琴比乙精细,那么他也会占一些优势。
当然了,对于一般业余学习来说,时间有限,把时间花在练技术,就没有时间学别的方面内容。所以,如果有可能,第一提高练琴效率,第二自己找一个好的平衡点。比赛时不必为拿不着第一而懊恼。拿第一的人总是那些豁出去了就要做演奏家、数理化不在乎,只要进音乐学院的、并且的确很有音乐方面天赋的人

视奏分两步,一是快速识得乐谱上的音符,二是把它转化为手的动作。这实在和播音和打字很像。看稿读出来虽说一般人都会,但播音员需要能做到快速看有大量冷僻字的新稿并按极标准的发音准确无误地读出来。所以CCTV新闻联播播音员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五笔打字必须熟悉PC键盘位置,进行大量指法练习,还要练着盲打,只看稿件不看键盘不看屏幕。没用过电脑的人会看稿件,而不熟悉键盘,一个一个手指头找键,自然就慢,一分钟可能只打三五个字,一般常用五笔的年轻人可以每分钟七八十字。而高级的打字员,可以每分钟一百六十个字甚至二百个字。视奏也是这样,一是要识出谱,二是要迅速反应到手指触键上。这是需要努力训练的,刚开始接触会有眩晕感,日后这感觉会减轻直到基本消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听唱 —— 听写
扒带 —— 复述
配和弦 —— 积累成语
即兴演奏 —— 即席演讲
互动演奏 —— 对话

听唱,好比复述语段。扒带演奏,好比听写。扒带,就是听了电视上、磁带上、CD上、大街上放的音乐后自己能唱出唱名,并且脱谱在琴上弹出来。这是一种和视奏同等重要的本领,但往往被忽视。想一想,有人讲话之后,你能给复述出来,或用笔记下来。这是何等重要的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在人与人之间准确有效地传播
扒带特别锻炼人的记忆力。初步的扒带是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弹出来,想扒好带必须对音程关系、调性、节奏长短等把握很准,否则在键盘上再现时,别人肯定不认识。中等程度的扒带是能同时做到和声再现。这要会听辨不同和声的色彩,还要积累足够的套路并熟练使用。高级程度的扒带还要做出低音、节奏织体、音色组织、强弱、速度变化等等一系列细节。
造成听音扒带能力不如复述中国话能力的原因很好解释:从出生就有人千万次地教着“妈妈”、“爸爸”,复述不出来绝不罢休!小学语文课也是海量地听写。但学音乐中,听音唱歌的强度则要低得多,而且旧式的乐器学习还不重视它,自然就复述不出来;因为弹比唱更难,所以如果不会听唱,则更不会扒带演奏

音乐和自然语言相似,不过它们还是有不同的、一段现成的字句,放在那里就已经是完成任务了,但一段现成的旋律,还不够,还要用和声把它填满。这时就要配和弦。理论上,键盘学习都应该重视这项本领的训练。但旧式的钢琴教学有相当多的人把它给活生生切掉了。从而在学习者眼里,乐谱上的五六个伴奏音符就只是个音符,而不是一个音群、一个记号、一个整体、一种效果、一种色彩。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低效的。
和弦连接是有规律的、有口诀可以成套路的。口水歌,之所以成批成批都跟一个模子压出来似的,正是因为它们的和弦连接整段整段都一样。它确有几分类似成语或习语的积累,到了什么时候用什么词,或者像写作文的套路,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在学习中,经常做给旋律配和弦、听歌曲提取和弦、设计和弦填旋律的训练,对积累和弦套路,从而为欣赏和创编作品,有很重要的影响。

人们通常羡慕演说家,他们的口才极好,可以随时随地不打草稿地发表长篇大论。从古希腊开始,爱智慧的人就崇尚雄辩术。简单短小的现场演讲是能训练出来的,有一套程式在里面,加上词句的积累和足够的现场经验。即兴演奏也是。和声套路有足够的积累,伴奏织体事先常练习,旋律靠经常化地听前人的作品,就会有思路。有的电视节目的小乐队现场音效,如果听多了就会发现,主要也就那么二三十种基本变化,但给人感觉就是和没有乐队不一样。即兴能力是音乐学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包括快速地创作和弹奏两个部分。学音乐不能只会照谱背谱弹,如同学语文必须学会现场发言一样。
事实上,即兴在巴赫的时代,或者更早,就是大量存在的。巴赫有一千多首作品,但是如果当时有留声机把他的即兴全记下来,至少还会有一千多首作品。到古典主义时期很多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也是作曲家空出来等着现场发挥的。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从教堂、从宫廷走向了一般中产家庭,学音乐的人群大面积增加。这就意味着演奏者从极少数专业人士扩大到了一般人。这样的话门槛就自然要降低。名家的华彩乐段如果指着业余学习者现场即兴,是不可能的,因此慢慢就把谱记下来了,于是固定好了的经典作品大发展。至二十世纪初,经典作品都被贝多芬们写绝了,再写也写不过了,索性即兴两下,留传不久还不如自己变变花样,即兴重新又在音乐演奏中火爆起来。
经常有两三个朋友凑到一起互相切磋,你演奏一句,我演奏一句,你出题我回复,你弹旋律我配伴奏。这就是用音乐的方式在对话,在和人交流。和人聊天能给人带来愉悦感,音乐互动也应带给人类似的心理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1: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作曲 —— 作文
编曲 —— 翻译
作曲家 —— 文学家
乐器 —— 书写工具
录音 —— 文字记录

作曲和作文,在英语里是同一个词“compose”,可见西方人把它们看得多么高度相关。作曲是学音乐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涉及到的项目。学语文到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写日记,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而古董式音乐学习,学到五六年甚至还不会哼出一个四小节的片段。这跟我们中国自古崇尚八股文、在当代也实行应试教育有关。而西方非常注重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一开始就培养全方面的素质。孰优孰劣自不必多说。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整体水平是末流,和不从小培养创作,有脱不开的干系。其它的,不必赘述了,想想高考作文占的比重是多少就行了。
所谓编曲,是一种粗略的说法。细数的话还有很多讲究。比如编配,好比别人写好了一些散帖之后自己给编订整理重新排版一样,这是最容易的。搞编配的更要以量取胜。忠于原作的编曲,把乐队作品用电子琴再现,像是翻译,把英语名著译成汉语的。加工式的编曲,在原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式,在翻译的同时还要加工。至于改编,已经相当于二度创作,联想“某某电视剧根据谁谁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可领会其意思。限时编曲、伴奏,也有即兴的意思,就好比同声翻译。

如果字写得好的人是书法家,那么擅长创作的人就是文学家;如果演奏精良的人是演奏家,那么强于作曲的人就是作曲家。演奏家和作曲家,都是值得称赞的。不过,创作方向似乎更占优。贝多芬三十多岁就不再开演奏会了。莫扎特强于歌剧,当然不是他们自己在歌剧中演奏。舒曼自己手韧带坏了,他的曲子都是妻子替他弹的。柏辽兹、瓦格纳钢琴演奏都不怎么样,但却留名青史。
对于一般音乐学习者而言,如果时间有限,做一名小书法家的门槛高,往小作曲家方向发展的门槛低。因此,抓紧宝贵的时间多学一些创作,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里更为划算。创作对身体技能要求低,并且能永远存在。公元1750年以后,世界上所有人都不能再欣赏巴赫的现场,但哪怕再过五千年、五万年,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存在,那时的人们仍旧可以学习和演奏巴赫的作品。
比照书法家和文学家,似乎也是后者吃香。毛泽东的字写得好,仍算不上是大书法家。毛主席是诗人,是文学家。他的字承载着他那充满着大气磅礴的诗文和王者风范的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感动于他的文学作品,从而景仰他写的字。并非说书法家不好,但是书法家的毕竟难一些、面窄一些。做不成文学家还可以做普通作家,但若做不成书法家,可能在此领域只能是普通人了。

文学家和作家的含义是有不同的。文学家必然是作家,作家未必能达到文学家的地步。作曲家和普通歌曲创作者也类似。每个人的学力、写作技巧、人生追求不一样,写出的音乐也会不同。有的更能赚钱和造星儿,过几年就消沉;有的不能赚几个钱,但价值量高、保质期长久。我们倡导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多去研究和写作更有学术和艺术价值、更能和广大群众产生共鸣的作品。莫扎特为了生计,粗制滥造过数百首仅仅为了消遣而用的作品,但是他最终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郑重写下的音乐,从而他得到了净化与升华,并给人类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说话,诉之于听觉,速度快,不受光线限制,不影响眼和手的工作,是最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方式。用说话的方式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足之一是它的稳定性。从古至今,由南到北,人们说话的口音不同,这对交流造成了障碍,所以要用图形符号来弥补,于是文字便诞生了。写字的形态和使用的工具、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先是在岩壁上画画,然后是甲骨文,在竹简、布帛上写隶书,然后是纸上写行书、楷书,到后来的文字系统被简化、引入假名、拼音系统,到现在的拼音、五笔等电脑打字,手写录入、语音录入等,是不断地演变的,增强了稳定性、提高了表达的速度。
说话的不足之二是它的持久性。声音随风很快消失,晚到一会儿就听不见了。而且传播距离有限。幸亏借助现代技术,通过无线电,声音的传播广泛程度大为增强。但是写字则可以更长久地保留信息。文字符号没有声音那样快速、时效性强,但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传播。这是它的优越性。
文字是记录说话的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录音技术。自从留声机发明,我们便有幸听到前世的声音。录音技术也在不断地演变,从唱片,到磁带,到现在的电脑波形格式。可以说,书写和录音,对于当代人继承前人的宝贵财富至关重要,用这样的技术,使得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且不断有新的开拓。
音乐也是这样。人的声带最能细致地表达人的情感,这是乐器很难模仿的。人声还可以加入歌词,有语义,这更是乐器不能及。然后人声也有局限,比如每个人一次只能发一两个声、音色不一致、音域比较窄、音高不精确等等。乐器演奏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从这个角度上看,“学语文、学说话、学写字;学音乐、学声乐、学器乐”是最合适的对照了。
有声的语言,用文字记下来,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被他人阅读;有声的音乐,用乐谱记下来,可以经久保存被后来者演唱、演奏。有了录音设备,语言可以从声音到声音,不经过文字;音乐也可以从声音到声音,比纸面的音符更生动、真实,也不排斥用乐谱的辅助。电子乐器上的录音功能,第一次实现了把多个人在同一时刻演奏的声音,转变成了一个人在多个时刻演奏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发展的一大飞跃,自此,人们学习、演奏、创作、研究音乐,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音乐的录播与自动的成分,也将正式成为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以上从大约五十个小的方面对比了音乐和语文,并分九段作了解说。这就是我个人对音乐的一种个人的见解。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笔平平,希望各位在看完后提出自己建议的同时,能多多包涵。本章完。敬请期待下一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6 0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完毕,先消化两天。

p.s. 怯怯地问一声:第一章在哪里涅?也想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7 15: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我心花怒放!得好好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7 22: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阅读,慢慢领会,

请务必仔细保留所有的原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09: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1: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篇大作,

很好!

形象,生动,贴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有才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4: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看这些,加深理论修养。

真的不错的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22: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下来慢慢看。。。

谢谢分享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22: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LuXin的认识确实很深刻,只要认识到这样就算真正的了解音乐了,啥也不说了赞 赞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0 10: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几篇下来,说得挺有道理,语言也很诙谐,收藏起来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新闻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重要通知】|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第一键盘 - 电子琴信息网 - 电子琴在线论坛 ( 粤ICP备14036084号 )

GMT+8, 2024-3-29 22:28 , Processed in 0.18376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